开头说两件事儿,一个是在目前的电动化发展方向中,智驾系统只是一个板块,并不代表全部,另一个是在车辆的安全塑造方面,智驾系统在白车身、操控安全面前,其实一文不值。
自从新势力入局以来,就为产业提供了新的造车思路,蔚来的换电、服务,理想的“车和家”理念,小鹏、华为的智驾系统,的确颠覆了整个行业对于汽车的理解,很快借助号牌这个东风,产业刮起了新的大风。
但无论产业如何变,我永远坚持一个理念,车就是车,即便是新能源车,也应该先是一台好车,后是一台电动、好玩、智能化程度比较深的车。
评价一台车是否好的标准有很多,但都应该站在安全的基础上去讨论。
十几年前我们学汽车的时候,就讲过一件事,车辆的安全主要是结构安全和操控安全,结构安全的“主要负责人”就是白车身架构,也就是车辆的骨架,白车身要足够硬、且力的传导合理。
操控安全就相对好设计,在更高车速下不失控,是恒定不变的指标。
很多企业都在宣传自己的智驾系统能够提升安全性,却从来不提车辆的基本结构安全,这在我看来就是本末倒置,智驾系统能负责的车辆安全性的占比其实很少,在根本上来说智驾系统的出现其实就是两个目的。
一个是能够降低驾驶员的驾驶疲劳度,另一个则是能够在特定情况下规避驾驶员识别不到的风险。
这里说的是,特定情况下的风险,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能规避掉,另外智驾系统容易和驾驶员产生操作冲突,比如说一些习惯不太好的驾驶员在空旷的大路上没有打转向灯变道,本质上并不会带来驾驶安全隐患,但智驾系统却容易矫正方向盘,造成驾驶冲突。
我们要说的是,智驾系统其实对于车辆安全的提升,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。
一台车最基本、最关键、最重要的安全性,依然是白车身,被很多人忽略的中汽研、中保研碰撞,考验的其实就是白车身的强度。
以目前网上最红火的AITO为例,其改款之后的M7车型销量表现尚可,宣传的“无图智驾”达到了效果,但退一步来看AITO M7的碰撞测试成绩,其实并不好。
2022年11月做的中保研碰撞测试成绩显示,AITO M7的A柱在正面碰撞之后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弯折,说明核心A柱的用料强度不够高,又因为是新能源车辆,车辆自重较高导致冲击力强,A柱无法抵抗较大的冲击力。
当然,AITO M7只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代表,白车身在发生碰撞时发生了明显形变,但车企却在标新立异的宣传自身的智驾安全。
此类问题还有很多,不少企业对于白车身的设计、研发、用料还有所欠缺,但却在能够有效提升关注度、流量的智驾系统上大费周章。
智驾系统的确是核心发展方向,但前提应该是建立在车辆本身结构安全强势的基础上,在白车身的设计、操控安全都已经炉火纯青的基础上,再摆出强大的智驾系统,这样的车辆安全性才应该是值得推崇的“六边形战士”。
有智驾系统没有基本的车辆安全,并不能真正保护车内的乘员安全。